雖然UFO報告內容各自不同,但相當詳細,而且可以發現有許多相同 的描述,如形狀、人控行為、出現和消失情形、聲音和顏色等等,因 此,我們可以將UFO做下述分類: ●遠距離的分類: 夜間光體:指夜間出現且發光,其出現方式、移動情形無法用傳統光 源來解釋。 日間圓盤:指日間出現不發光的盤狀金屬物體,常靜止盤旋,通常以 極快速度消失。 雷達目視:指出現在雷達幕上不尋常的影像,通常也可以同時用眼睛 看到。 ●近距離目擊(兩百公尺以內) 第一類接觸:指目擊者雖能看到UFO在附近,但它似乎不想和目擊者 或周遭事物打交道。 第二類接觸:指UFO對環境有影響,如使汽車無法發動,在地上留下 燒痕或印痕,對植物和人體產生物理效應。 第三類接觸:指UFO附近出現人樣生物,他們通常不直接和目擊者打 交道。但近數年許多報告提到這些人樣生物和人類有很近的接觸。 ●物理證據的分類: 物質痕跡:壓扁植物或使之脫水、弄斷樹枝、地面印痕,使土壤變質 等。 生理效應:UFO所引起的醫學燒灼、目眩或目盲,無法用醫療儀器找 出病因。 雷達照片:UFO出現時,雷達幕上呈現影像時的照片,此為最有價值 的證據,因為提供了UFO移動和速度的資料。 一般照片:此類最多,也有做假照片,但透過顯微鏡的分析,或電腦 分析,即可明辨真偽。 UFO 現象已成為全球矚目事件,愈來愈多的科學家加入研究行列,以 往科學界的否認態度也在慢慢改變,美國天文學會甚至指出 UFO 已 成為有價值的科學研究項目。 1966 至 67 年間,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組成「康頓委員會」,進行UFO 的調查,提出否認的看法,但數位參與的科學家指出,對進一步研究 有相當價值的UFO現象及報告都被計畫主持人康頓博士故意否決,因 此《康頓報告》不足信賴。 1976 年,一群科學評論者公開他們的 UFO 論文,並在當年5月召開研 討會,從不同大學和政府研究所來參加的科學家有 20 多位,結論極 為肯定。 1985 年 2 月號《明日世界》刊登日本科學家渡邊訪問美國國家航空太 空總署研究所所長羅勃.傑斯特諾博士,前者問他相信 UFO 嗎?博 士肯定的回答:「相信。地球在宇宙當中,沒有存在特別的特質,宇 宙有一百億個銀河,我們人類所處的銀河是由二十億至五千億個恆星 所組成,我們不能斷言說,有人類居住的星球就僅是太陽系。」 |